15岁少年牙疼一年,医生检查发现,脸上细胞瘤「吃掉」半个颌骨。ameloblastoma


杭州一名15岁的少年,过去1年发生牙痛的问题,直到上周就医检查才发现,是罹患了「成釉细胞瘤」,颌骨被病变「吃掉」了二分之一,里面空了一个大洞,也就是说,右侧下颌骨体连同整个升支部存在大范围的骨质破坏。所幸经过重建,复原了少年的半侧下颌骨缺损,使他可通过治疗恢复咀嚼能力。

《杭州交通918》微信公众号报导,成釉细胞瘤牙源性上皮性肿瘤,这种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易复发易恶变的「临界瘤」,成釉细胞瘤生长缓慢,但有局部侵袭性,如切除不彻底,复发率很高,但基本上无转移倾向。

切除病变的下颌骨是这种疾病的根本治疗方式,而困难之处则在于切除后的修复,因为颌骨的修复重建对咬合功能恢复要求较高,手术中对位稍有偏差即可出现咬合问题,导致患者术后无法正常吃饭生活。同时,口腔环境是有菌环境,不利于颌骨重建术后愈合。

此外,颌骨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曲面形态,与周围结构邻接关系也很复杂,恢复这些个性化特征增加了难度;而且颌骨位于面部重要的位置,不像身体其他的部位可以衣物遮盖,修复重建时候美学方面需要特别重视。

所幸医疗团队用基于CAD/CAM技术和快速原型技术设计的血管化腓骨瓣,完美地重建了少年的半侧下颌骨缺损,接下来少年可以通过种植牙治疗,完成正常食物咀嚼。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成釉细胞瘤是常见的牙源性上皮性良性肿瘤之一,生长缓慢,但有局部侵袭性,如切除不彻底,复发率很高,但基本上无转移倾向。肿瘤来源于成釉器或牙板的残余上皮,或牙周组织中的上皮剩余,发生于颌骨以外的成釉细胞瘤可能由于口腔黏膜基底细胞或上皮异位发展而来。另有极少数可发生于胫骨或脑垂体内。

疾病分类

1)实性型/多囊型成釉细胞瘤(solid/multicystic ameloblastoma,A-S/M)

2)骨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extraosseous/peripheral ameloblastoma,A-E/P),占所有成釉细胞瘤的1.3%~10%

3)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desmoplastic type,A-D)

4)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icystic ameloblastoma,A-U),占所有成釉细胞瘤的5%~15%

临床表现

1)A-S/M,特发于颌骨,极少数发生于鼻腔和上颌窦,约80%发生于下颌骨,其中下颌磨牙区和下颌升支部为最常见发病部位;
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病程6年左右。早期无自觉症状,后期颌骨膨隆,多向唇颊侧发展,压迫性生长可引起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上颌骨的成釉细胞瘤增大时可波及鼻腔发生鼻塞,侵入上颌窦并波及眼眶、鼻泪管时可使眼球移位、流泪及复视。下颌骨的成釉细胞瘤增长时,骨质受压吸收变薄,扪之可有乒乓样感。当肿瘤压迫下牙槽神经时,患侧下唇及颊部可能感觉麻木不适。穿刺时可抽出黄色、黄褐色液体,可含胆固醇结晶。肿物覆盖黏膜一般光滑而无特殊改变,偶见对颌牙咬痕,肿瘤区可出现牙松动、移位或脱落。少数病例可继发感染,肿瘤局部自溃烂处向外生长,并出现疼痛。

2)A-E/P,发生于承牙区的牙龈或无牙颌的牙槽粘膜,为一无痛性、坚实的、外生性肿物,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或呈乳头状。除肿瘤压迫造成的牙槽嵴浅表性吸收外,显著的骨受累很少见。

3)A-D,目前没有骨外型A-D的报道,临床主诉主要是颌骨无痛性肿胀。X线片上,约50%的A-D表现为斑驳的透射/阻射杂影,边界不清,提示纤维-骨性病变;还可能发生牙根吸收和成骨。

4)A-U,多见于青年人,年龄在10~2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岁左右,好发于下颌磨牙区。近80%的病例与未萌的下颌第三磨牙相关。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单房透射影,常位于牙冠,可能发生牙根吸收。
(杭州少年罹患「成釉细胞瘤」。图片取自:《杭州交通918》微信公众号)


#时事新闻 #健康
Next
Previous
Click here for Comments

0 comments: